2013-04-01 00:53:44
文/王煒瀚 對外經貿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美國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一書中,描繪了數以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的家里、辦公室、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的壯觀場景。最近,國家電網發(fā)布了關于分布式能源免費并網的相關意見,這使很多人開始樂觀展望中國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美好圖景。
然而,縱觀全球能源格局,低碳與清潔化利用已成人類共識,但在現有的能源體系之下,用可再生能源直接、完全地替代化石能源并不現實。如何使可再生能源上升到主要作用,化石能源退居輔助,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更加現實的問題。筆者以為,近日新奧董事局主席王玉鎖提出的 “建立與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相對應的優(yōu)勢互補的現代能源體系”,或許可以成為建立新型能源體系的可行路徑。
王玉鎖提出的 “現代能源體系”下,能源結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供應模式以分布式能源為主,集中式為輔,互為補充;用能方式是以需求為導向,供需互動,有序配置的智能用能方式。
而新奧自主創(chuàng)新的泛能網技術已然將分布式能源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不僅與里夫金所設想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路徑悄然暗合,且更具現實可行性。泛能網通過地下氣化采煤技術、氣電聯(lián)產技術和微藻生物吸碳技術等生成清潔煤電、生物柴油和煤制燃氣,同時與可再生能源風電和太陽能匯集于儲能單元,并通過智能控制平臺向用戶提供潔凈能源。運用了泛能網技術的廊坊未來生態(tài)城建成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將達70%,碳排放量減少70%。與王玉鎖描繪的現代能源體系下的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分散式的供應模式以及智能化用能方式達到一致。
當然,無論未來的新型能源體系以何種方式展現,推動和構建新型的能源體系,都絕非僅憑新奧一己之力所能夠實現。這一足以改變人類生存方式的宏偉篇章,不僅僅需要更多的能源企業(yè)參與,也需要來自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不斷深入的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以保障未來新型能源體系的發(fā)展與成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