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7 00:51:43
近期,超強臺風“樺加沙”橫掃西北太平洋,在菲律賓和中國臺灣省造成人員傷亡。9月24日,其在廣東陽江登陸。深圳、香港、澳門三地實現“0死亡”目標,得益于超規(guī)防御。深圳實施“五停”,開放應急避難場所;香港提前預告風球,清理渠道;澳門提前撤離居民。
每經記者|黃婉銀 孔澤思 每經實習記者|李旭馗 每經編輯|董興生
近期,超強臺風“樺加沙”以“今年最強”的姿態(tài)橫掃西北太平洋,其所到之處造成災難性破壞:在菲律賓,引發(fā)洪澇與滑坡,已造成至少5人遇難、4人失蹤,另有多人受傷;在中國臺灣省,臺風引發(fā)的連鎖災害造成14人死亡、18人受傷。
9月24日17時,“樺加沙”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3級。臺風過境造成陽江約5.4萬棵綠化樹木損毀,其中市區(qū)6000余株樹木倒伏,30余條主干道因障礙受阻,28處市政照明、廣告及排水設施不同程度損壞。
所幸,當“風王”逼近粵港澳大灣區(qū)核心地帶時,深圳、香港、澳門三地實現“0死亡”的防御目標。
一方面,這是因為地理位置和臺風路徑存在一定偶然性,“樺加沙”未在深港澳正面登陸且距離較遠。另一方面,在偶然之外,也得益于打了一場由政府主導、社會高度協(xié)同、全民積極配合的“超規(guī)防御戰(zhàn)”。
深圳啟動史上第二次“五?!保ㄍUn、停工、停產、停運、停業(yè)),對100萬株樹木進行排查加固,開放865處應急避難場所;香港提前16個小時預告八號風球發(fā)布時間,提前清理約240個易淤塞渠道;澳門提前將低洼地區(qū)超3000名居民撤離。
9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學環(huán)境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部副教授石曉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做好防護(如臺風“山竹”登陸時吸取教訓提前防備),能大幅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即便10次防護僅應對1次災害,也極具價值。
提前好幾天,廣東省三防辦、應急管理廳、氣象局等多部門就罕見地聯(lián)合發(fā)布針對“樺加沙”的提醒——“做足防御巨災準備”。
一時間,巨災警告席卷網絡,公眾擔憂情緒彌漫。香港、澳門、深圳三座超級城市首當其沖,被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巨風硬仗”。
中央氣象臺在9月21日就將“樺加沙”升級為超強臺風級,因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以上(6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10百帕,成為“風王”。
“樺加沙”來襲,難免讓人想起在2017年及2018年重創(chuàng)大灣區(qū)的超強臺風“天鴿”及“山竹”。兩場臺風均對珠三角地區(qū)的基礎設施、民生秩序及經濟活動造成顯著沖擊。
也是因此,過往的災害記憶讓大灣區(qū)對“樺加沙”不敢掉以輕心。而“樺加沙”對菲律賓和中國臺灣省造成的破壞與傷亡更是近在眼前。
最終,深圳成功實現了“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快恢復”的防御目標;香港共有101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澳門共錄得8宗因臺風而受傷的個案,均無死亡個案。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樺加沙”來臨前被稱為“風王”,為何對深港澳的實際影響不如預期?
石曉明解釋道,主要原因是“樺加沙”離香港、深圳等核心區(qū)域較遠。預報期間其路徑多變,曾可能在香港、澳門中間登陸,但最終實際路徑偏南。香港雖掛十號風球(香港和澳門地區(qū)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這是距離香港最遠的十號風球(約120公里)。臺風最大風速位于眼壁,本次“樺加沙”眼壁從香港南邊擦過,未直接影響,且其眼壁風速(195公里/小時)雖高于“山竹”(175公里/小時),但因距離遠,實際影響減弱。
同樣面對“風王”,為何深港澳能在巨災威脅下守護住生命底線?在“樺加沙”預警期間,深圳、香港、澳門三地政府以“超規(guī)格”的底線思維,提前做好了防范應對部署,果斷按下城市運行的“暫停鍵”。
在臺風運行軌跡偶然性之外,深港澳能夠實現“0死亡”,得益于快速、立體、超前的應急體系。三地在風暴來臨前和來臨期間,通過幾個關鍵舉措,構建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城市安全防線。
舉措一:預警先行,主動預判與社會停擺的“硬隔離”
“與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時期相比,現在的氣象監(jiān)測手段有了顯著進步?!笔瘯悦鏖L期從事與臺風預警相關的研究,他指出,近10年我國新增多款高清、多波段氣象衛(wèi)星,不僅能通過可見光觀測臺風,還能監(jiān)測臺風內水凝物、降水強度;粵港澳大灣區(qū)部署的X波段雷達網,也大幅提升了對臺風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精度。
這一進步直接轉化為“提前量”:香港天文臺提前16小時預告,會在9月23日14時20分發(fā)布八號風球(即停工信號),讓企業(yè)和市民有充足時間準備。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在本次迎戰(zhàn)“樺加沙”中體現出來的成熟預警和應急機制等是值得內地城市學習借鑒的。香港天文臺擁有完善的臺風預警系統(tǒng),從一號風球到十號風球的分級十分明確,并且會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各類公共媒體,讓市民大眾充分了解臺風相關信息。同時,香港社會民間防范意識很強,一旦臺風預警信號級別較高,比如三號風球預警、八號風球生效時,社會各方面會形成自動回應。
在臺風“樺加沙”來臨前,深圳果斷采取了“五停”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斷了人員在風暴中的流動風險。同時,深圳全市共開放865處應急避難場所,累計疏散轉移群眾超30萬人,并集中安置約5.5萬人。這是將風險區(qū)域的市民提前從災害中“硬隔離”出來的決定性一步。香港和澳門均有類似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深圳歷史上第二次實施“五?!贝胧?。2023年9月,因超強臺風“蘇拉”,深圳首次實施“五?!?。
舉措二:“超規(guī)防御”,政府主導、市民積極配合
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就抗擊臺風“樺加沙”多次召開相關會議;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等深入一線督導檢查各項防御措施落實情況。
在“五停”期間,深圳市水務局聯(lián)合應急部門強化近岸風暴潮影響海堤區(qū)域風險管控,落實海堤封閉管理措施,同時加強易發(fā)積水內澇點風險管控,預置了461臺抽排設備,確保發(fā)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全市水務系統(tǒng)共出動11162人次、3382車次,隱患排查及整改78處。
澳門特區(qū)政府對本次應對“樺加沙”的總結是,盡管澳門遭受12級颶風吹襲,并出現大面積的嚴重水浸,期間并未釀成重大事故,亦在短時間內讓社會基本復常。
本次迎戰(zhàn)“樺加沙”充分體現了“由政府主導,社區(qū)多元參與,市民積極配合”的現代民防工作模式。
如深圳“五停”指令一經發(fā)布,全市迅速進入“協(xié)同響應模式”:商戶有序關停門店,公交地鐵逐步停運,上班族提前返程,喧囂的街頭很快歸于平靜,網友口中“城市一鍵暫停”的場景真實上演。而隨著臺風影響減弱,“五停”措施解除后,商鋪陸續(xù)開門迎客,地鐵公交恢復運營,搶險人員同步清理路障,城市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重煥活力,無縫切換至“一鍵復活”狀態(tài),展現出超強的應急響應與秩序恢復能力。
舉措三:設施排查,筑牢“防風墻”、疏通城市“地下心臟”
在臺風“樺加沙”帶來嚴重影響前的窗口期,深圳城管部門就組織力量集中對樹木進行修剪,共排查樹木超100萬株,完成12.5萬株加固、1680株倒伏樹木清理。
這一提前處置不僅筑牢了臺風防御的“第一道防線”——有效規(guī)避了強風導致樹木倒伏引發(fā)的人員傷亡、設施損毀風險,更為災后城市秩序快速“重啟”搶出了關鍵時間窗口?;厮葸^往臺風應對經驗,倒伏樹木常成為阻斷交通干道、延緩救援進度的主要障礙。
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以下簡稱“深圳供電局”)以應對16級超強臺風的標準,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在臺風登陸前,就安排了4000余人的應急隊伍、101臺應急發(fā)電車待命,并對輸變電設施周邊的樹障隱患進行清理修剪。
深圳供電局方面向記者表示,深圳受臺風“樺加沙”影響的居民用電已于24日下午5點前全部恢復正常,此次臺風全市累計影響用戶較2018年“山竹”影響減少97.8%。
臺風過境,水浸是一大危害,下水道的通暢至關重要。香港渠務署預先分析易水浸點位,部署強力排水機械人待命,提供超過6.8萬個沙包供市民使用(較以往多出5倍),同時清理全港約240個易淤塞渠道。
林江補充道,香港“抗臺風”能力強還體現在城市規(guī)劃和防災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社會和公共治理能力較強。以排水為例,香港設有專門負責地下排水系統(tǒng)、海底隧道排水系統(tǒng)建設的渠務署,與內地城市管理地上事務的水務局不同,香港將地下排水系統(tǒng)管理置于較高地位,能最大限度降低暴雨引發(fā)內澇的風險。
為應對“樺加沙”,深港澳各政府部門投入了一切所需人力和物力。
香港食環(huán)署在臺風來臨前已提早巡查并清理容易出現水浸黑點的路邊集水溝渠,減少垃圾和樹葉導致溝渠淤塞的風險;亦加強固定或移走設于露天地方的廢屑箱等設施,并提醒街上小販排檔做好防風措施。臺風過后,香港食環(huán)署盡快恢復街道潔凈服務及垃圾收集服務,包括調動署方及承辦商潔凈工作人員加快清理主要街道上的垃圾。
風暴期間,香港前線警務人員堅守崗位,因應情況采取適當行動,包括到場勸導市民遠離海邊及水浸黑點、調配人手處理高風險位置,以及協(xié)助受影響居民疏散。人員密切監(jiān)察交通情況,協(xié)助受水浸或被倒樹及障礙物阻擋的車輛,疏導交通。路面上的倒樹及其他雜物被即時切割及清除,務求盡快重新開通阻塞道路。
同時,澳門也先后實施了多項應對措施。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西停車場免費開放予輕型汽車停泊;六家綜合度假休閑企業(yè)開放約3680個免費車位供市民使用。澳門市政署協(xié)調相關人員連夜清理海水倒灌后路面留下的垃圾,共出動26臺垃圾車及16臺壓縮桶吊運車,收集的垃圾量近700噸,較平日增加逾七成。澳門市政署還在多個低洼地區(qū)設置60個臨時垃圾收集點,供市民棄置垃圾及水浸過的物品,減少垃圾落地的情況。
此次臺風影響期間,深圳全市水、電、路、氣、訊也基本保持正常,未出現大面積斷水、斷電、斷氣、斷路、斷網現象。深圳供電局力保主網安全,督促5座直調電廠開展黑啟動、廠用電相關設備檢查,協(xié)調深圳LNG電廠做好防御;市通信局在全市風險區(qū)域預置1568名應急搶修人員、131輛應急搶修車、45臺衛(wèi)星電話、341臺發(fā)電油機、14輛發(fā)電車等應急裝備,隨時做好搶險救援準備。
工作人員清理深圳街頭倒伏大樹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當然,這也意味著不少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在天氣最惡劣的情況下繼續(xù)工作。
在“樺加沙”步步逼近的48小時內,城市焦慮情緒在社交媒體上達到了頂峰。關于這場“風王”的每一次動態(tài),“#廣東大部分被臺風樺加沙覆蓋#”“#全球風王樺加沙直逼香港#”等,都迅速攀升為全網熱搜話題。
公眾的關注點從宏觀的災難預測,迅速轉向微觀的城市細節(jié)與風險。同時,一些令人揪心的次生事件也成為焦點?!跋愀垡患胰谟^浪時墜海”的意外事件,以及“臺風一夜放倒深圳174棵樹”的直觀破壞,都提醒著市民風暴的真實威脅。此外,一些輕松的花絮如“盒馬回應最難吃甜品被臺風選出來了”也登上熱搜,側面反映了全社會對臺風的高度關注和生活節(jié)奏被全面打亂。
然而,當警報解除,“0死亡”的結果塵埃落定后,圍繞這次“超規(guī)防御”的爭議也隨之而來:投入如此巨大的社會資源,是否屬于“臨陣磨槍”或“過度預防”?
臺風過后,深港澳“0死亡”背后的措施有效性毋庸置疑。但與此同時,“超規(guī)防御”的爭議也隨之出現。有聲音認為,此次“樺加沙”實際路徑偏南,未直接登陸深港澳核心區(qū)域,部分防御措施“投入大、影響小”,存在“十防九空”的浪費。
如深圳、香港均在9月23日早間開放了應急避難場所。有市民認為,太早開始轉移是否有必要?
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稱:“因為這次臺風的影響將會是很嚴重的,我們希望能夠做好預備工作,因為如果不幸,到臺風吹襲時,到八號、十號風球水浸時才想疏散,實在是來不及做。我們明白現在要大家及早預備會覺得很不便,但希望可以確保各位市民的安全?!?/p>
對于“十防九空”的聲音,石曉明認為,“十防九空”恰恰反映了極端天氣事件的非線性特征——微小初始偏差可能導致結果巨大差異,現有的天氣預報模型難以完全精準預測。
“而投入防護很有必要。防護投入類似買保險,從長遠平均來看,若不投入,一旦災害發(fā)生(如‘天鴿’時因準備不足導致嚴重水浸、居民受困),損失會遠超投入?!?/p>
這場“風王”防御戰(zhàn),對超大城市的管理是一次成功的壓力測試。石曉明指出核心挑戰(zhàn)有三點:交通系統(tǒng)癱瘓、沿海商業(yè)與建筑風險高,以及老舊區(qū)域基礎設施薄弱(面臨內澇、房屋倒塌等更高風險)。
深港澳的經驗表明,通過提前的大規(guī)模轉移、對老舊基礎設施的排查加固以及高效的電力“自愈”能力,能夠有效對沖這些挑戰(zhàn)。
此外,林江總結道,與香港相比,內地城市在公共治理的恒常性、民眾對風暴災害的提前感知與準備、應急機制的完善性等方面還有待提升。比如,面對樓宇坍塌等危難事件,需明確消防、醫(yī)護等部門的響應流程,以及受影響人員的撤離安排等,這些都需要向香港的成熟做法學習,形成穩(wěn)定、高效的應對體系,更好地保障民眾在應急突發(fā)情況下的安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