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1 23:29:58
此前,上海曾是外界猜測中下一個奧運之城故事的主角。大灣區(qū)若“組團”入局,又將為這則故事翻開何種篇章?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艷美
今天(11月21日),在粵港澳大灣區(qū)舉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正式落幕,有關奧運的話題則再被提起。
全運會期間,國際奧委會主席考文垂、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雙雙出席開幕式,成為一大亮點。
據參考消息援引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在香港訪問時,巴赫表示,大灣區(qū)“具備舉辦全球性賽事所需一切要素”,并且“未來可以成為奧運會非常重要的候選地”。
一席話帶動奧運舉辦地的新一輪暢想。
幾天前,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回應了相關問題。他談到,大灣區(qū)具備組織國家級賽事的能力,歷史上也曾承辦過高水平賽事,加之眾多大企業(yè)的積極配合,“我們都有一個夢想,一個新的夢想”。
另據環(huán)球時報援引港媒分析,此次全運會的舉辦推高香港輿論對粵港澳大灣區(qū)申辦2036年奧運會的呼聲。此前已有香港智庫組織建議,借鑒此次粵港澳合辦全運會的成功經驗,國家未來或可以大灣區(qū)名義聯合申辦夏季奧運會。
此前,上海曾是外界猜測中下一個奧運之城故事的主角。大灣區(qū)若“組團”入局,又將為這則故事翻開何種篇章?
2023年,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造訪上海時,上海市政府主要領導曾在會見中提出,上海將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并在國際奧委會的指導下,引進更多國際頂級賽事。一席話引發(fā)外界猜測,盡管隨后上海體育局回應“目前尚無申奧計劃”,但有關上海申奧的討論,并未就此停息。
比起略顯“捕風捉影”的上海申奧想象,大灣區(qū)聯合申奧的謀劃有更多蛛絲馬跡。
香港貢獻了不少聲音。早在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期間,香港就曾傳出“粵港澳大灣區(qū)申奧”的聲音。今年9月,香港特區(qū)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明確提到,香港或將與深圳、廣州一道,以大灣區(qū)名義申辦2036年奧運會。
而隨著十五運會舉辦,外界也看到了大灣區(qū)申奧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今年7月,《廣州市體育強市建設規(guī)劃(2024—2035年)》印發(fā),提及將“聯合構建灣區(qū)品牌賽事體系”,特別是“利用粵港澳聯合舉辦十五運會契機,充分發(fā)揮粵港澳三地辦賽經驗與國際資源”,積極謀劃共同引進足球、籃球、網球等高水平國際賽事,推進聯合申辦世界杯、世界性綜合性運動會。
一個背景是,盡管此前廣州、深圳已有多次舉辦全運會的經驗,但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尚屬首次。
霍震霆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賽事意義重大,是三地友好交流的新起點,希望能利用好本屆全運會契機,加強完善三地之間的體育交流。香港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則向媒體表示,“希望中國未來申辦奧運會,可以考慮粵港澳三地共同主辦”。
甚至有觀點認為,全運會有望成為大灣區(qū)聯合舉辦奧運會的一次“預演”;而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最受關注的場館建設問題,也隨著全運會的舉辦有了新的解法。
奧林匹克研究專家、京張冬奧研究中心主任陳劍曾撰文建議,廣州代表大灣區(qū)申奧。在他看來,全運會共使用105個場館,其中新增了5個新建場館。全運會后,將面臨更有效率地使用粵港澳大灣區(qū)體育基礎設施的問題。而這些體育設施完全能夠應對奧運會比賽要求,至多僅需對一些場館進行提升改造即可,有助于粵港澳大灣區(qū)申辦2036年奧運會。
與20年前北京申奧時情況不同,外界對于如今“申奧”的態(tài)度更顯復雜。網絡討論中,申辦奧運會并非總能引發(fā)贊同。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心,大灣區(qū)入局辦奧運,是否有此必要?
香港知名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Jane Lee)和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總監(jiān)水志偉(Kenny Shui)在《中國日報》聯合撰文指出,“現時國際社會對大灣區(qū)并不熟悉,透過舉辦國際體育盛事,能夠有效把大灣區(qū)帶到國際舞臺”,其中,包括因賽事前來的大量國際游客,也將帶動更多體育產業(yè)領域的制造和商業(yè)投資。
如其所說,大灣區(qū)“不欠什么,唯獨缺一場國際盛事,一場把全世界帶來大灣區(qū),亦讓大灣區(qū)以其風姿綽約貢獻世界的盛事”。

圖片來源:新華社
反觀此次十五運會,讓大灣區(qū)以集體形象在全球“出圈”的意味格外突出。如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孫一民分析,由粵港澳大灣區(qū)來辦十五運會,“不是一個賽事組織的問題,也不是體育設施改建升級的問題,而是推出粵港澳大灣區(qū)這樣一個形象,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大灣區(qū)的協同發(fā)展成果和獨特魅力”。
正如體育地產從業(yè)者李和利指出,大型賽事對城市的影響正在發(fā)生變化。隨著城市向都市圈、城市群階段邁進,過去更多服務于單個城市新區(qū)開發(fā)的“大型賽會效應”,現在更多轉向城市群一體化融合。
外在形象的構建只是表層。在辦會過程中,還有望從具體機制上為大灣區(qū)協同發(fā)展探路。
此次全運會就提供了一個有效范本。賽場上,馬拉松選手、公路自行車個人賽賽段跨越三地,均能實現“無感通關”進入香港賽段;賽場下,三地智慧場館實現賽事數據、票務系統、安保服務跨區(qū)域協同,觀眾及車輛快速通關,讓“跨境辦賽”成為“跨境生活”的一個切片。
更深層次的期待也被寄于聯合申奧上。李正儀和水志偉在撰文中提到,體育盛事能凝聚市民和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增加當地人的身份認同,并有望進一步促進香港與內地社會的融合。
作為最近一屆仍懸而未決、各國激烈競爭主辦權的奧運會,2036年奧運會的申奧流程已然迫近。
根據公開消息,有意向申辦的城市需在2027年提交申請,國際奧委會計劃于2029年夏季會議上揭曉其主辦權。
此前,包括德國、埃及、墨西哥、英國、波蘭、匈牙利、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印尼、印度和韓國等十余個國家公開表示有意參與競爭。最近一個表態(tài)的國家是南非——幾天前南非政府發(fā)表一份聲明稱,南非將啟動申辦2036年或2040年奧運會,并將與國際奧委會開展持續(xù)對話。
中國目前尚未在公開渠道明確表態(tài)申奧。此前,我們曾與時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對話,在他看來,中國能舉辦奧運會的城市,“相信至少有10個”,雖然有能力,但中國不是一定有申辦奧運會的必要。
據他分析,一個原因是,奧運會是一項全球運動,國際奧委會希望奧運會運動具有“全球性”(Universality),“比如在非洲舉辦就將是一個極具全球性的目標”。
不過,他也提到,對于申辦城市,國際奧委會還會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是否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不少業(yè)內分析也提到,由于過去場館“白象效應”備受爭議,國際奧委會特別強調城市長遠規(guī)劃與奧林匹克可持續(xù)發(fā)展及遺產傳承的緊密關聯,這就更加使得提前規(guī)劃和布局的城市在申奧時更有優(yōu)勢。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些無疑是中國城市的優(yōu)勢所在。
以大灣區(qū)為例。十五運會超過九成比賽場館由現有場館改造而來,并在全運會史上首次實現不新建任何大型場館。
更重要的是,體育賽事營城已被寫入了中心城市的規(guī)劃理念當中。
港澳今年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均提出推進賽事發(fā)展的目標,前者將積極推動體育“盛事化”,后者則提出建設“體育之城”,繼續(xù)推動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落戶澳門。建設“體育強市”和“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則分別被寫進廣州、深圳的新一輪規(guī)劃中。
在外界期待中,通過善用三地現有的場館等基建設施,以及借鑒巴黎奧運的環(huán)保、節(jié)約運營模式,申辦奧運應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同時帶來難以量化的周邊經濟和社會效益。
盡管如此,香港文化體育及旅游局發(fā)言人近日回應,“申辦奧運屬國家行為,既要配合國家政策,同時須審慎評估公共財政、資源等問題,辦賽亦不容有失。”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